1975年的任务:在北京,再造一家高端酒厂
时间:2024-11-09 21:02 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货源网 点击:次
上世纪70年代,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,首都北京的同志们遇到一个越来越棘手的问题:酒不够喝了。 当时,我国的白酒厂很多,每个区县甚至每个公社都有一家,但是这些小厂只能生产低档的白酒。想要优质和高档的白酒,还得去贵州、四川长途运过来。 北京作为首都,人口众多,社会经济活动最密集,各种高档宴请的白酒用量较大。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,高档白酒的计划调配便常常是捉襟见肘。 “当时北京本地产的白酒只有二锅头,虽然很多优质白酒都在支援北京,但还是不够。所以我们通过北京商业局给商业部提交了一份报告,希望号召八家最有名的白酒厂,援建北京的一个酒厂,当时上头给的批复,同意去推动这个事。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八大名酒进北京”。 1975年,北京市相关部门牵头,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发起了“八大名酒进北京”的倡议。经批复之后,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传达了下去。 任务发出之后,有四家名酒先后进北京,对口帮扶了四家酒厂,分别是学习茅台的华都酒业、学习泸州老窖的密云龙凤大曲、复刻汾酒的金山华燕酒,模仿西凤酒的杨镇燕凤酒。时至今日,最终成功的却只有一家,就是华都酒业。 今天咱们就说这家华都酒业,成立于1949年4月19日,是北京地区第一家国营酿酒厂,位于京城北郊的昌平县,依燕山、傍十三陵水库。酒厂的历史可溯源到明清的“聚通烧坊”,专门酿造和进贡宫廷酒的烧坊。 1975,“八大名酒进北京”的号召下来后,接受了任务的茅台酒厂便上门了。季克良(原茅台集团董事长,时任茅台技术科科长)带着一支酿酒师队伍,在华都扎了下来。他们带来了茅台的粮曲配方、母糟和成套工艺,结合北方的粮、水、气候进行调整,通过五六年的时间,终于生产出了与茅台相似而又略有不同的酱酒产品-----1981年面世的华都酱酒。 1981 年新酒酿造出来,通过白酒机构的鉴定,华都酱酒“酱香突出、香气幽雅、醇厚绵甜”,具有茅台酒的典型特点。近代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,在品尝了华都酱酒之后,欣然题词:“不是茅台,胜似茅台,香溢四座,春风萦迴。”从此,华都酱酒的“北京小茅台”美名不胫而走,传播开来。 第一批华都酱酒酿造虽然大获成功,但华都的负责人当时又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:这一批酱香酒该何去何从? 没有人敢擅自使用!(因为,1976年国家发生了一些历史大事,对社会的影响太大了,没有人顾得上这批酒的小事情,所以酒的事情就一直被搁置,就这样一直封藏了30多年。) 所以说,这一批酱香酒,它们是历史偶然造就的奇迹,现在也是华都极为珍贵的财富,更是中国酱酒行业难觅的珍品。这些珍稀的酱香老酒储备,连季克良先生都羡慕不已,啧啧称赞。因为连茅台酒厂都没有这么好的老酒储备。 自从华都酒厂学会了茅台的嫡传工艺之后,老匠人们一心埋头潜心酿酒,边酿边藏,从每一批新酿出的酱酒中甄选出优质部分,采用陶坛贮藏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近半个世纪到今天,扎扎实实地为华都积累了酱香老酒3000多吨,这都是华都酱酒的品质保障。 走进华都的老酒库,温度湿度非常适宜,空气中氤氲着酱香的酒分子,放眼望去,一排排大陶坛罗列整齐,朴实无华的宜兴陶坛里,装满的是30余年时光沉淀的韵味。看似平淡,却蕴藏着变化、飞跃与新生,这些陶坛的美酒已经老熟醇香,在漫长而静谧的岁月中沉淀,等待着开启。 2016年,为了纪念“八大名酒进北京”和华都酱酒诞生的这段历史,特别开启使用1981年第一批茅台嫡传工艺酿制、并窖藏至今的30多年酱香老酒。华都酒厂重磅推出了“天安门”品牌高端酱酒。“天安门”这个品牌,是华都酒厂早就注册的商标。它像是一块金字招牌,有着中华民族的威严与荣耀。当然,为了能配得上“天安门”这一金字品牌,必然是第一批窖藏了30多年的酱香老酒。 天安门品牌的酒到底有多好?原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曾说过,“在茅台供量紧俏的情况下,尝试天安门酒不失为一种选择。”这是对天安门品牌酒极高的肯定和赞美。 下面说的这款天安门纪念酒(十五窖藏酱香),可以说是天安门酒的经典产品,一定要尝尝。作为一款小批量勾调、纪念半世纪诞辰的高端杰作,被赋予了超凡的品质和珍藏的价值。 为酿造这一代表性的纪念酱酒,华都臻选至高规格的15年陈年老酒,甚至动用了第一批超30年的窖藏基酒,经酿造大师倾心勾调,把“醇厚丰满,优雅细腻,回味悠长,空杯留香持久”的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。 对于酱酒爱好者而言,这是一款口感、品质、性价比无比优秀的、礼赠、宴请、珍藏、自饮皆宜的好酒。它是天安门酱香酒的名片,也是故宫皇家文化之珍萃。 以故宫紫禁之尊太和殿为原型创意设计,将故宫文化与白酒文化进行匠心融合,产品融入太多太和殿建筑元素和吉祥纹饰,寓意紫气东来、辉煌荣耀、基业永固、国泰民安、万事如意、福寿康宁。 首次品鉴多送1箱 (责任编辑:admin) |